•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教育均衡发展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李木春

教育均衡发展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李木春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梁官小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维度,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特点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建立师生平等、学与致用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笔者在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一、 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开展一种多层次合作的数学教学

六年级小学生一般在12-13岁左右,其年龄特点为好动、出风头、易与同学协作,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其年龄发展特点开展的一种多层次合作的数学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构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教学

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低年级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而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要经历确定目标、内容——拟定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学习。在数学课堂活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构建一种让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数学教学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个性不定性发展为个性固定性,到了六年级小学生的个性大多表现为认死理、表现自己、性格直爽等。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表现自己的才能。我们明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数学教学

主体性的发展是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如六年级学生创造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在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寻找家中的周长”、“我的设计”数学课堂活动中,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五、根据学生的实践性发展特点,构建一种学生能学与致用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小学生的实践性发展是由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转化。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主体性发展特点、实践性发展特点促进学生个个能成功、人人有成就。


点击次数:14  发布日期:2021/5/15 16:28:4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