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李 芹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用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西湖小学)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运用于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听觉感受,也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教师在广泛使用电化教学带来的乐趣时,往往忽略了传统的学具的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学具;数学教学;巧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工具性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肩负着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而其中学具的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调动了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手脑并用,和谐发展,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育的职责之一就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操作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参加各类活动,通过看图、看演示、自己动手,利用学具操作,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对提高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同步发展十分有利。与教师的讲授与和个人自学相比,学具操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利用学具加强直观演示,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活动中得出结论,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并且记忆深刻。学具操作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学生一旦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东西,就能集中注意力去想它,从各方面去了解、解决它,以形成比较鲜明的深刻的印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每当我们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学生总是兴趣盎然,热情很高。例如:我设计制作的计算转盘,将低段的加减乘计算用一个转盘进行练习,增加了计算的趣味性,学生也可以在玩耍中进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用学具,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把10个糖分给两个人,要求学生做出所有的分法。经过学生动手分,出现了五种结果:1928374655。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最后一种分法与前四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糖),很直观的知道第五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都认为只有每个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才公平,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三、巧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 如:认识正方形。我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可见,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巧用学具,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具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三角形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引导学生自己从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获得直观的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五、巧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测量、画图等,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数学论十分强调的一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几何图形折折、剪剪、拼拼、画画,拼出“美丽的图画”。这一环节,不仅有效的开发了学具的应用资源,拓展、深化了知识的内涵,而且培养了学生“做数学”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学具的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点击次数:12  发布日期:2021/5/15 16:21:37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