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丘 曈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实验中学 丘 曈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趋近完美,结束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堂课的结束阶段,教者恰到好处的结束语,无疑将促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感受的相互沟通,获得和谐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水平。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结束语设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趋近完美,结束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导入语的设计上煞费苦心,想方设法把学生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了课堂的结束语。导入语安排得巧妙合理固然重要,一番精彩的导入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而结束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好的课堂结束语,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也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作用,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一、巧设悬念式
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这就好比是评书一般,在一章一段即将结束时,故意留下一个尾巴,吊吊听众的胃口,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运用悬念作为结束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知识的潜力,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联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学生进行这样一种课后的思考,更有助于课上内容的巩固和延伸,同时还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的参与度会大大地提高,学生会紧随老师的步伐,去一同感受,一同体会。
二、综合归纳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大部分的课文,在课文教授的结尾处,教师可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或借助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够提示知识内容、结构脉络和教学重点难点,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系统起来,加深对整篇文章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学习冰心的《忆读书》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结束全文:“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多读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这样的结束语,既点明了课文的结构和中心内容,还起到了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发散延伸式
发散延伸式,即从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触类旁通、比较分析的学习习惯,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起课外阅读和钻研的兴趣。
在一堂语文课中,当讲完课文内容后,教师有必要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使之升华。如果课堂上能进行适当的、有益的延伸,那么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语文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四、设疑启发式
设置疑问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成为激发兴趣的火花。能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练习,或继续设置些新的问题或悬念,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打开他们的思路,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结束语巧设疑问,是教师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知识的原野上纵横驰骋,从而与课文之间进行合拍、融洽、和谐交流的有效方式。因此,课堂结语有时要以质疑问难的方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点,让其在细思明辨之后,进行完型填空。这段结语打开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思路,使学生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求知欲,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一设疑发问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情感激发式
在每堂语文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感召他们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这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也时有体现。
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规范性、启发性、感染性以及教育性,对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堂语文课的结束语有着很大的潜力,当然,它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耐心地总结,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的结束阶段,教者恰到好处的结束语,无疑将促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感受的相互沟通,获得和谐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水平。可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有特色,教者还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结束语方式,以求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就一堂语文课,怎样收束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课前仔细设想,课堂上随机应变,抓住时机,灵活处理,使收束有力、有余音、有余意。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结束,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做到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才能更有利地把握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汉清.语文课堂教学结语艺术摭谈[EB/OL].天天家教网,2011-12-09.
[2] 刘振举.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方法刍议[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