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李灿仙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李灿仙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讲授好一节数学课,它不仅是一个教师数学基本功的体现,也是一个教师课堂语言艺术表达能力的反映。对于数学教师来说,由于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如:抽象、多变、枯燥等,故课堂语言的好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语言。”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中语言艺术谈点看法。

一、趣味性语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当怎样去激发呢?首先要靠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个故事,出个谜语,引用一句成语,出个智力游戏的题目等等都能迅速吸引住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去思考抽象复杂的事物,例如:在讲授排列、组合这一章时,由于该章比较抽象、枯燥,有一定难度,教师一开始可向学生介绍最早的九宫图让学生计算,或介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神算子英姑到桃花岛投石问路的故事,指出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组合数学。又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n(a1+a2)/2时,教师可先介绍“数学王子”高斯在上学时快速解答:1+2+3……+100=5050的故事,这时,学生们一定会兴趣高涨、气氛活跃,都会受趣味故事的启发去积极展开思维,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趣味性语言的妙用。

二、形象性语言

实践证明:对于一个抽象复杂的研究事物,当人们把它通过改变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改换到某一熟悉的环境中去时,就能使这一事物变得具体而简单。数学的教学一般也是数学问题的教学,数学问题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一个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往往伴随着抽象复杂的数学语言,如果教者在教学中能把其语言不断“形象”化,就能使之变得通俗、具体、直观,从而使研究问题在熟悉简单的环境中不攻自破。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形象性语言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把与问题有关的图形画出来,“题”“形”结合,看图说话,其教学语言当然生动、形象,给人以直观感且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助于最终形成数形结合等新的解题思想和平共处方法,利用教具教学也是一种“题”“形”结合,教具是一种无声的直观形象语言,它能使人们对研究对象产生摸得着之感,从而一目了然,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借图”说话、借助教具去展开教学。

三、过度性语言

一堂好的数学课犹如一项高水平的体操表演,其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像体操动作那样连接得十分轻松自如,才能给人以整体感,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美,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重视过渡性语言的运用,这是因为: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都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就一个问题由教师一个人说来说去,即使是一些概念的新授也应该有概念的发生、形成、内涵、实质以及运用等诸多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当这些程序之间缺乏语言的支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接受,而成功运用过渡性语言就能在这几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产生独到的妙处:简明快捷、自然得体、紧密连贯,给人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之感。

例如:两个例题的讲解之间需要靠语言来连接,这种语言必须具有在小结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或直接带来一个问题的研究之功效,才能使得下续教学程序成为必然,才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强迫感,而在一个复杂问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过渡性语言,常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顺利到达复杂的高潮,使人感到复杂的问题其实很容易。例如,对初学者来说,问题:k为何值时,sin2x+cosx=kxR有解?”是有难度的,教师的讲解也是困难的,我们如果在讲解时充分利用过渡性语言,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解决了,教师先问:“方程sinx=1,sinx=2,sinx=0.3有解吗?”学生回答后,再问:“若方程sinx=a有解,则a的范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再问:“a为何值时,方程f(x)=a有解?”这里,也就启发学生思考到问题的实质:af(x)的值域内时方程有解,进而再看原题时,学生就会自然得到解答。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只是不断使用过渡性语言从课本(简单)知识向复杂知识的过渡过程。由此可见,过渡性语言是教师分析问题时的常用语言,又如两面节课之间的衔接,实质上也要靠过度性语言才能自然的开展教学。例如,讲授“双曲线”内容时,教师一开头就问:“平面上到二定点距离之和是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与“椭圆”衔接),再问:“那么,平面上到二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就自然打开了学生们学习的大门,学生们学习“双曲线”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

课堂上过渡性语言的运用还有多种形式,但最为要者是,在设计或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应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四、情感性语言

教学过程不仅昌师生信息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过程,而情感交融过程一旦缺乏了必要的情感性语言,就会黯然失色,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里所指的心灵接触当然包涵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也包括了对情感性语言的广泛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情感性,学会用心灵说话,正如人们常说的“要有发自肺腑之感”,这样才能从灵魂深处去打动学生,叩击学生的心扉。例如,在强调某一定理成立的条件时,教师带有情感语重心长地叙述一番就比扳着面孔说:“这些条件很重要,不注意条件非错不可!”等效果要好得多。由此可见,情感性语言在教学中是一种气氛的渲染和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课堂讲授的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研究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但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力求语言的趣味性、形象性、情感性、启发性以及概括性等等都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所必备的语言“素质”,它必然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提高数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点击次数:23  发布日期:2021/5/15 16:18:1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