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析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张林山

浅析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张林山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翁彭小学)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联系;运用;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贴近现实生活,下面就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的艺术技巧问题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尤其是一些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巧妙体现于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原来是自然、亲切、易懂的一种学习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相似图形》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拍照”引入。师问学生:“大家都拍过照,照片中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抓住这个契机,教师可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模样。由此自然引出相似图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探究新知感兴趣,对相似图形也有一个初步印象。再如教学《相交线中的角》,本人先收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片,如:大桥的中桥梁与桥面;建筑工棚里的脚手架,城市中心两条横街与一条纵街相交的俯视图等等,并将重要的线条突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里面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从而形成八个角。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要你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时时体现现实生活。从而缩短数学与学生内心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二、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知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

数学书本提供的只是教师教学的一条基本路线。如何设计,如何组织甚至如何传送里面的数学信息,还要看教师的精心处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四支小木棒(两支等长的短木棒及两支等长的长木棒)和六条橡皮筋,课堂上教学生长短长短顺次首尾用橡皮筋绑住,然后让学生在摆动图形中,通过观察、测量,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更有利于学生弄清楚这些图形的特征。这种生活化形式的教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三、生活化的课堂管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满堂灌、填鸭式,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让学生有问不敢提,有苦无处诉,严重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正常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以父母式的关爱,兄长式的支持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谈话法、调查法、自我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进行自主式、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一旦掌握了知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纳入数学轨道,从数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指导学生的思维走出教室,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发掘、去体验、去感知。例如教完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计算方法之后,我提出将我们的教室美化一下,给它铺上地砖的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于是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并要求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工作。课后同学们自行分配任务,如测量教室面积、打听地砖价格、商讨何种地砖既美又经济等等。几天后的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居然设计出六种方案,并列了张表格交给我。

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总之,通过新教材实践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接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来帮助学生探索创新,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点击次数:35  发布日期:2021/5/15 16:15:2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