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回归生活实际 再现数学活力马志强

回归生活实际   再现数学活力

马志强

(云南省永胜县顺州镇阳和小学)

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偏向于感性,而数学知识都是较为抽象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导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些问题来自生活或者数学知识内部,教师要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动作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坚持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学导入的生活化,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成功的生活化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具体来说,可以将公式、定理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将数学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但要注意导入教学内容的案例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所以教师要精心挑选教学导入内容,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好桥梁。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出示故事式趣题:“小明今年10岁,他的妈妈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8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明的妈妈今年几岁?”学生顿生疑窦,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探求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三角型的特征时,结合生活实际提问:“人字屋架、电柱支架……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启发学生联想到三角型的稳定性,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与实际生活离的很近,数学问题就在我的生活中,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人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来源于生活更被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恰当的去引入生活中的情境,去讲解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觉数学知识不再具有陌生感,而且还可以丰富数学教学的素材,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运算的时候,就可以去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小明去文具店买1个笔记本,2支铅笔,1个圆规,而1个笔记本是5元,1支铅笔5角,然后1个圆规是2元,问小明此次买文具总共用了多少钱?还剩余多少钱?然后抛出这个例子,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答,然后学生利用数学中的混合运算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小明买文具总共用了8元钱,还剩余2元钱。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是这可以很好的去勾勒出生活中的画面,由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生活知识,使数学知识更加的富于生动化,和形象化,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这种和生活相结合的数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的去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问题探究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才能体验探究者的乐趣。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男生占全班人数几分之几?生:女生多少人?生:男生多少人?以上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前两个刚好是本节新知的基础,教师如顺势而导先让学生解决前两个问题,为新知教学作好铺垫,进而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第三个问题,即本节的新知,目的就明确了。可教师偏偏还不断的追问:还有吗?还有吗?于是学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几分之几?”有的学生确实提不出了,只好说:“本地学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试想,教师的“还有吗?”“还有吗?”这样的随意提问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目标,使学生模糊了学习方向,且浪费了大量的有效时间,造成了教学的失败。因此,提问首先要明确所提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使提问更具针对性。

四、习题训练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测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习题训练是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又枯燥的内容,所以教学生活化离不开训练习题的生活化。生活化的习题更能给学生亲切感和熟悉感。

例如,在教学简便算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道等式:186-98=186-100+2。很多同学会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假设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如:“小明和爸爸去商场买东西,爸爸手里有186元钱,爸爸买了一袋面,价格为98元,结账时,爸爸拿了100元付账,收银员找给小明爸爸2元钱,即186-100+2。”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练习,用具体的生活实际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掌握数学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理论,从而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体育课时都喜欢做什么运动?”这样,学生在体育课时便会注意观察周边同学的情况,开始初步接触信息收集与整理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探索出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生数学教学要实现生活化和实用化,引导小学生积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且充分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和实际数学应用中不断的提供数学能力。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促进数学教学的实用化和生活化,在生活中与实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为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击次数:18  发布日期:2021/5/15 16:13:2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