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杨春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杨春华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普枫小学)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我认为需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一、 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据报载: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不大用功,但却能市场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育思想的价值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性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春天,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的充满智慧吗?它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和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0分,但它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 设质疑氛围,诱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颇为有效的。
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之一,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学生眼都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教学气氛不仅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需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师生间的平等、学生间的友好,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
课上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大胆质疑,表述自己的见解。如,讲《狱中联欢》一文时,学生问:“谁在狱中?在狱中为什么要联欢?在狱中为什么能联欢?在狱中又是怎样联欢的?”可见,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暇,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做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项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兴讲演、口头作文、开设语文鉴赏课、编排课本剧、板报、手抄报制作等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同学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经过教师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