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唐 小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四川省仪陇县度门小学校 唐 小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也将服务于生活。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就曾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学,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中,伸展到大自然中。本着这一思想,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用生活来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眼下笔者就如何联系实际生活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 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生活实例作为引例导入,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然后在刚才的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让同学们看到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并提问为什么抽气以后就很难拉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有趣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从而也提高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二、利用生活经验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
教学中应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有很多的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了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物理知识;第二:这些实例作出了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中的问题相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这样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已所学的知识不仅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以前的“要我学”到“我要学"。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已经分析得比较够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出现张冠李戴或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都有助于创设物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生活环境中探讨、运用物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趣的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地铁的站台上,都有一条黄色的安全线,候车时乘客要站在黄色安全线外。”接着教师马上提出“打开的窗户外面,一阵风吹过后,窗帘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学习了物态变化之后,让同学们自已来分析总结“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形成原因和人类的关系”。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错误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日常的观察和直觉的经验理解,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容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正误的对比,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创设的纠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可以运动”,“物体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更大,因为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到水底”“牛奶是被人们吸进嘴里的”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误区,然后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通过实验推理排除错误的观念,后建立起正确的观念。通过实际中的实验,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进行矫正,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综上所述,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是实现有趣的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