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初探白 勇

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初探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教育局         

   毒品预防不仅仅是指预防吸毒,还包含种植、制作、收藏、运输、贩卖毒品和毒具等不法活动,毒品预防教育是提高全民禁毒认知、抑制毒品危害的治本之策。青少年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他们对于外界诱惑抵抗力差、道德行为意识不完善、经验常识不足、自控能力较差、好奇心强、人口基数大,所以中小学成为禁毒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场所。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日益变化的毒品市场,我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突破,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
  一、目前中小學毒品预防教育的困境
  1.恐吓式教育引发的逆反心理
  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过于看中“恐吓式教育”的作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面对违法违规或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行为,一律以不准、不许等词汇进行限制,而限制标准一般是“严厉的处罚”。一般的毒品预防课程,教师基本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为学生读一些教材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灌输禁止吸毒、贩毒的理念。在社会宣传、教材讲解中,中小学生常见的都是一些骨瘦如柴、病入膏肓的吸毒者或者象征毒品的骷髅、尸体等图片,试图以恐怖化的形象树立学生对毒品的畏惧意识。但是中小学生性格活跃,过分严厉的约束和限制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甚至会沉迷于这种刺激感,教育就起到了反效果。
  2.任务取向和被动开展
  目前很多学校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毒品对中小学生潜在的影响和危害,在很多教育者看来,毒品还是一个离学校这座象牙塔十分遥远的事物,却没有发现如今的毒品种类越发多样,形式、作用也各有特点,一些不起眼却危害性大的毒品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各大中小学校。特别是在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之下,毒品预防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与其他应试课程相比,明显处于边缘地带。不管是家长、社会还是教师,都认为只要控制好毒品的来源和流通,让毒品远离学校,就能杜绝青少年涉毒行为。为此,很多中小学的毒品预防教育都是在一定的要求和特定的时间内,进行形式上口头宣传教育,不仅没有日常的常规教学,其教学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大致知道几种毒品的名称及一般危害。
    3.单一的形式与片面的内容
  由于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无知,家长很少会在家庭教育中涉及禁毒知识,而社会教育则将毒品预防工作的重心放在社会群体以及种植毒品、吸食毒品、贩卖毒品的重点区域和走私活动频繁的边境地区。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的任务就落在了学校教师身上,而大部分的教师仅仅是按照书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单一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已有毒品的共性宣传。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明白毒品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对人的身体产生危害的物品,但是对上瘾的反应、毒品的组成、解毒的艰巨性、对身体的危害性以及染上毒瘾的可能性都没有正确、系统的认识,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和应有的警惕。。
 
  二、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出路
  1.多方合作、资源整合
  社会、家庭、学校是进行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的主要渠道,三者必须要相互沟通协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首先是作为主渠道的学校教育,必须要做好教育和链接工作,除了深化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积极与社会、家庭沟通,引导社会资源向中小学生倾斜,扩大禁毒宣传面积范围,将中小学生作为防毒工作的重点;然后是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白皮书、宣传画等形式,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禁毒教育,树立学生的禁毒认知和警惕意识,建立全面的禁毒知识。
  2.以理服人、体验教学
  恐吓式教学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仅作用有限,长此以往还会产生巨大的反弹力,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直观的、感性教学以理服人,让学生在直接的感受体会中自然而言地产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毒品防治意识。要进行体验式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不要以“敬而远之”作为教学理念,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吸毒者的圈子,直观体会观察毒品的特点和危害,让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相互的作用力,从体验中发现知识、认识自我。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体验感和决策力。
  
  3.人才建设、优化教材
  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禁毒教育的中心,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支撑,社会各界应该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选拔,并优化教材内容,剔除过于空泛和夸大的部分,以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真实的形象作为教学内容。所以,学校应该定期派遣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选拔,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毒品知识外,还需要向学生讲解毒品的组成、类型、危害、成分、价格、分布以及上瘾的状态和戒毒的困难等等。比如近些年在青少年中出现并“流行”的“彩虹烟”就是一种对中小学生诱惑力巨大的新型毒品,其包装酷似香烟,在吸食时会产生色彩斑斓的烟雾且自带香气,部分青少年都认为这是一种玩具,其实是危害性甚大的混合型毒品。
  4.档案跟踪、开展活动
  容易感染毒品、抗毒能力弱的学生从心理行为上来分析,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共性,对行为偏常生进行档案跟踪,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进行结对帮教,在日常生活中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思想观念,并与社区机构联合,生成校内外预控机制。此外,积极联合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毒品防治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开展禁毒知识辩论赛和交流会等等,将毒品预防教育常规化、科学化、生活化。
  
  总之,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深入且严肃的工作,做好青少年禁毒工作,就是保证中华民族基业长青的根本。鉴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精诚合作、互通有无,形成一个完整的禁毒教育渠道网,以科学化、制度化、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作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禁毒意识和抗毒能力。

 


点击次数:12  发布日期:2021/4/1 19:51:52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