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应重视朗读教学的开展任 敏
小学语文课堂中应重视朗读教学的开展
四川省安岳县云峰小学 任敏
摘要:以读为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加强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并用好教师的语言示范,通过多样化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培养 朗读能力 开展
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朗朗书声。这是我多年实践的最大感受,新课标也如此呼吁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要求我们教与学都应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整体感知。是的,不可否认朗读教学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可这样认为,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成功的,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又特别在中低段,更需要学生“以读为径”,在“百读”中获得“其义自见”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全部推进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发展成为良好的朗读能力。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朗读教学,其实践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入手进行操作。
一、加强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我要读”的动力内驱。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朗读兴趣,以至于使他们从“要我读书”转变成为“我想读书”,有较强的朗读需求感。为了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意口语和朗读相结合,以提高朗读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组织文章的内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通过正确朗读生动地表达文字的思想和渗透情感。
(二)使用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应把握学生朗读时所表现出来的“才华”,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朗读带来的成功。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画星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朗读,对于读得好的学生,他们每次“闪光”,就在其“星星积攒榜”上再添一颗星星。这种激励方法对于中低段小学生非常有效,许多学生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星星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充分发挥老师在朗读中的榜样作用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有声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训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具体教学中,又要体现学生主体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头到尾正确流利的朗读。教师在朗读时应做到全力以赴,并利用语气、音量、速度,停顿和其他变化来使自己融入其中,使自身朗读达到高低起伏,有音高的变化,又要抑扬顿挫,有音调的变化,同时还要铿锵有力,有情感的变化,能震撼并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朗读示范,就可使学生沉浸和感染在文本中。但是,教师范读是“示范与启蒙”,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他们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但是这种方式不宜过于理论化,特别是在中低段,最好的是寓于朗读时讲朗读方法,效果是最好的,也是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的。
三、熟练使用各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应盲目地让学生一味的读,而不讲究方法和形式。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生朗读,形式的多样性往往能给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就可丰富朗读方式,以各种方式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例如,采用指名读、小组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较欣赏读等。同时,有必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有选择地使用适当的练习方法。小学中低段学生喜欢以比赛和表演的形式大声朗读,高年级学生喜欢速读和品读、浏览读等。
(一)自由朗读。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得好,落实上只不太可能的。而采取自由朗读这一途径,就可以弥补课堂时间不多的缺陷。它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朗读过程,把朗读需要的语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试着去实践,并在感受中提升朗读成功感。
(二)齐声朗读。这是一种不耗时的朗读,也是一线教师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的活力和语言感。这种朗读在教学中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可以让学生齐读,二是在要求学生仔细品尝文字情感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
(三)比较朗读。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好表扬的特征。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就有这种心理,如果有人比他读得更好,并且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那他就会把他当榜样而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不但能相互激励,使我们的朗读训练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配乐朗读。这是对有丰富情感的课文而采取的方法,其目的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需求。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被感染并大声朗读。
(五)表演朗读。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读。学生可以通过基于角色的朗读来添加自编动作,以将文本朗读变成小小课本剧表演。学生喜欢这种朗读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几乎可以记住文章的某些段落,特别是某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更能理解和把握。
总之,大声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发展过渡。但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系列化的训练计划,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在以语文课堂为主的朗读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夏钟明,小学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实施[J].魅力中国,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