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李园荣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创新能力

李园荣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三友小学)

摘   要:新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有其特殊功能,近年来,我在数学中从点滴做起,运用创设情景,实施点拨,优化解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多方位观察,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获得知识的强大内部推动力,是学习的强化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至萌发创新欲望。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造成悬念,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欲望,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向学生宣称:“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马上知道它能否被25整除。”由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抢着说出交大的数,力求难着老师。当我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教师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求问题的激情中,开始了新课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是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能被其整数整除的数的特征欲望。

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不能灵活进行正迁移的情形,他们往往只会模仿一般的解题方法,造成解题思路窄、无新意、无技巧。若老师能抓住机遇,适时点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维,在势必会引发超群的思维效应。例如:在讲授应用题“机床厂制造一台机器原来用144小时,改进技术后,制造每台机器少用48小时,原来制造60台机器的时间现在可以多造多少台?”时,学生理解题意后,马上想出了一般解法:要求多造多少台,就是先求出现在制造的台数再减去原来制造的60台,即:14460除(144-48-60。这时,老师提出“此题是否还有其他叫简便的解法吗?”这便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学生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时,就适当点拨: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现在制造的台数会比原来的多?[因为一台少用48小时,那么60太就少用(4860小时)],假设把少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会制造多少台?在这段时间内制造的机器是否就是改进技术后比原来多造的台数呢?经启发后,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过来,马上列出4860144-48)这一算式,从而使解题技巧有了新的突破。

优化解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优化解法是指在一题多解时寻求简洁的解法,他是学生产生独创思维的基础,因此当学生掌握新知识后,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节时,当归纳出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先把分数化为小数,或者先把小数化为分数,然后再进行计算”。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举出一例:1/3+0.8+2/3可先将1/32/310.8相加即可,课堂里一下沸腾起来。一位又以5/32+0.125为例,十分有创见地说:“此题中5/32虽能化为有限小数,但较繁又易错,可以把0.125化为1/8再计算较简便。这两位同学的独创算既合理又巧妙。当时我给他们两个以高度评价,称赞他们向缩思维步骤的敏捷性,鼓励他们敢于寻找新颖解法的创新精神,给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善于动脑筋、大胆创新的典型。从而使学生在本节课不仅掌握了特殊处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融入生活,培养创新。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循循诱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根据学生年纪小的特点,就大胆地抛开课本中的主题图,干脆让学生把班里的同学按不同的要求分一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创新热情。在教学中,他们有的说:“按男、女来分”;有的说:“按高、矮来分”;有的说:“按胖、瘦来分”;有的说:“按年龄来分”;有的说:“按头发的长短来分”等等。在我积极地诱导下,学生们自己探究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法是始料不到。像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思维在交流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重构评价机制。学生的创作潜能才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才有可能最快捷地燃起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点击次数:15  发布日期:2021/3/8 15:30:49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