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梁胜雄
中职“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梁胜雄
广西省玉林市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37500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为培养高能力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给职业院校招生等方面的问题也带来了积极影响。“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中一种较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究“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中所设立的专业,大多是工科类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职业院校中的教师水平有所差异,一些教师只会教授文化课,在实训课教学上没有一定基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工科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要想唱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师,需要多年的历练,薪资随个人水平增长,因此许多学生 不堪压力,去谋求其它工作,有时与自己所学专业存在极大差距。这些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容县职业学校)在发现这些问题后积极改革,将“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并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以此为例展开分析。
一、“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在这一问题上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完成。因此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这些因素都需包含在其中。
1、转变学生、家长对“校企学徒制”不正确的观念
许多学生家长对这一模式是有一定抵触心理的,一些家长认为这是自己花钱替别人工作,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不是去干活的,因此他们对这一模式并不积极,甚至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将文化课掌握还能扎实的掌握一项技能,这也正是学生来职业院校学习和家长送学生来职业院校学习的原因。在这一问题上容县职业学校首先将这一模式对学生积极宣传,并去了解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愿选择“校企学徒制”培养模式,其次再去开家长会,并以专业的理念来将“校企学徒制”的优势对家长进行讲解,让家长明白该模式对学生的益处,尽可能的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在这种前提下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
2、寻找“校企学徒制”模式的契合点
在该模式中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而企业的目的则是为了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入驻企业。容县有两大企业一是柳州益菱企业投资发展有效公司,另一个是东莞祥鑫科技股份公司,这两大企业实力雄厚,适合容县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而容县职业学校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也恰好符合这两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双方有契合点,这样才更有利于该模式的实施。
3、合理的“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
如果说学生、家长的观念以及有合作的契合点是“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那么其方法就是“校企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核心。合理培养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双师型教师是极少的。同时学校的一些实训设备有时与实际中的设备是脱节的,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实训能力就比较弱,毕业到了企业后只有理论知识是不足以胜任这一职业的,有时甚至需要全部重新学习。“校企学徒制”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该模式的人才培养并不是随意的需要一定的培养方法。容县职业学校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好。学校根据两大企业的名字进行班级命名,一个是益菱班,一个是祥鑫班,请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进行选择。首先学校与两个企业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将双方的要求都提出来共同探讨,并按照实际需要来拟定教材,并且双方共同配置学生的实训设备,同时让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进行结合教学。其次改变传统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学的模式,在中专二年级时让学生到企业中开始学徒制生活,同时学校专门派出教师全程跟踪,企业也按照要求一对一或一对二,对学生进行相关工作的讲解以及实训工作的教学,学生一边接受实训教学,一边进行理论学习,同时学校要求学生每周达到八个小时的专业学习时间。这一要求需要企业的配合,企业需要为学生安排相关的学习场所,并且邀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的内容需要具有专业性,同时驻场教师还需配合企业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讲解,并进行学习,使教师不断向双师型教师方向靠拢。
驻厂教学的教师定期将学生的情况汇编成报告,向学校和家长进行汇报。
总结:
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学校、企业能同时受益,对学生而言,学生在“校企学徒制”模式下,既能掌握专业知识还拥有了专业能力,如果自己能力较强被企业选中,还能直接就业;对学校而言,学校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效果更好,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学校派教师驻厂,教师也能学到一些实践知识,实现双师型教师,会使学校教学有效提升,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为学校招生带来积极影响;对企业而言,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的人才。从笔者的分析中也不难看出“校企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只有学校企业良好合作,寻找合适的培养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这一模式有效落实下去,实现共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