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如何让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 胡桂华

如何让学生作文具有真情实感?

四川南充广播电视大学高坪区工作站      胡桂华

 

 

 

记得一位诗人曾说过:“如果情感的河流会干枯,那么我也将会消失”。可见,情感与写作密不可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展示个性,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以情感人,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幸福和快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学会感动,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宜给自己的学生事先定下过高的期望值,而是要先注重学生的实际,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参与中逐步提高要求。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之后,对于摆在案前的学生作品,老师应十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要是真的,就一定要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如课标中所指出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这样才能“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感受和体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有物可感。虽然学生生活圈子较为狭窄,但只要留心,还是有很多可感的对象,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如在具体的实践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十个感受体验专题:感受家庭,体验亲情美;感受交往,体验友情美;感受交际,体验人情美;感受风俗,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体验风物美;感受时代,体验崇高美;感受历史,体验悲壮美;感受艺术,体验形象美;感受科学,体验理性美;感受人生,体验人性美。有了具体可感的对象,学生写作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发掘,用“心”去体验,不忽视平凡世界中每一个真切的存在。高尚也好,鄙俗也好;平凡也好,伟大也好;哪怕一个微笑,一屡清风,把感受体验的工夫做细做实,引导学生与感受的对象展开心灵的对话,提高体验的深度和力度。其次,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划定步骤,循序渐进。不能今天想起来就让学生感受一番,明天忘了一学期也不开展一次,三分钟热度。把“十感受十体验”落实到具体的作文教学之中,就是围绕“现实人生”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螺旋上升,以求水到渠成。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体验设置具体的实践任务:高一年级,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指导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而是旋回层进,交融升腾,把感受进行到底。此外,还要设定实践的具体途径。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生产实践,走进名胜人文景观,踏上历史古迹,身体力行。在真切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各种美,怡情悦性;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一些社会中的焦点,热点,如收看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让学生关注社会,阅读社会,思考社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用心地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就要求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从生活中、自然中积累写作素材,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在写作中应勇于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当学生把亲眼所见,心有所感的生活表达出来,就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原生态的表现,这能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自我。这样,个性化的作文就会渐渐地多起来,也能真正达到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的写作新境界。     

三、解放教学思想,创设和谐氛围,开放写作情感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呈现出一种伪圣化的倾向。“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外加的“道”,一旦代圣人立言,便把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从文字中挤走了。冰心说:“心里有什么,笔下有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然地画在纸上。”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实现写作过程中思想情感的开放。不再把传统过于僵化的“思想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积极,意义是否深刻”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主要标准,而要看学生是否写出了自己真切的心灵感受。只要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说真话,说实话,不人云亦云,即使一些观点不十分成熟,一些表述比较苯拙,也应该给予鼓励。当然,作文应追求崇高、深刻,但必须建立在真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代圣人立言,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提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管怎样,教师都要以宽容的多元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由写作的创新思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人的心灵的歌唱,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展示自我个性气质,动情晓理,以情感人,真正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点击次数:132  发布日期:2019/11/1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