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 杨丽娟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
杨丽娟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涛源镇中学)
摘 要:“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效果。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新课堂中情境创设,引发感悟。
关键词:阅读 情境创设 感悟
“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新教学法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各抒己见、乐于各抒己见的情境。为此,笔者在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通过感悟,让学生领会课文的精髓。在创设情境中笔者提出下面一些见解。
一、 当前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以前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木头”式教育以及“捆绑”式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记得有一次去听了一位老师在讲授《判方向》一课,那位教师连读问了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的学校在那个方向?教室门窗在那个方向?你家在那个方向?你站在那个方向?学生无所适从……老师应当说出参照物呀!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对于整体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乐学的作用,然而,情境创设必须讲究适时、适度、清楚、明确、有效。教师在“情境的创设”时,首先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不同的年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境庸俗化。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发现问题的所在,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其次,教师提问题要明确,针对性强。情境的指向要明确,牵涉面不要太广,以免学生无法回答。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仅要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丰富感性与体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从情景中产生、感受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不断从表象中获得质的提升。
二、教师主导感悟要对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感悟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解决策略进行“最优化”指导:教师应当通过提问、对话、合作、分享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深层理解,启发学生不断克服思维的局限性。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教师不能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要坚守“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的原则,设法引导学生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问题。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很多疑惑才能迎刃而解。教学中教师把准了评价的尺度,表扬、赞赏有度,教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一旦学生出现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三、新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悟中教
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发展个性的最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即停止。而在汇报反馈时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样………”。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积极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说”——问答上,更重要的在“想”——思维上,还有“做”——实践中。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巧妙自然的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不仅仅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同学帮助解答。三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大胆的说、想、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总之,语文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教师在实施中不断感悟和改进,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