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提效增质的策略探究 赵娅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提效增质的策略探究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中心学校  赵娅

摘要:只要提高增质,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用好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加强概念教学等方法来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提效增质  实践策略

所谓提效增质,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效益,提升育人质量,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全面更好的数学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提效增质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也是我们努力直指的目标所在。而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其一直是高耗低效,效果处于少、慢、差、费的怪圈中。新课改就是要从中突围,找到破解办法,实现提效增质效果,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数学教育。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效增质策略。

一、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主体性

教育的最终效果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学生就是受益者。他们既是培养的对象,也是发展的对象。因此,利用学生自身因素,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在人的发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我们知道,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总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获得良好工作效果起到了后勤保障作用。因此,在践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中的推动和调节作用,让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性。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从从这样三方面进行抓起。一是采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二是采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体性。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三是加强励志教育,激发学生主体性。励志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勤奋好学,主动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实践证明,当学生主体性增强了,自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现行学生主动质疑的很少,大多需要我们鼓励诱发,以问引问,从而促进学生质疑。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质疑的措施有多种,实践中,我们常通过这样几种方法云实施:一是提高质疑认识。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主动质疑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引用爱因斯坦的话“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勉励学生;二是对有标新立异的,敢于提问的要鼓励、表扬,让他们直接感受到质疑学习的积极效果。

当学生质疑有成果了,脑子里出现了深思不得其解的疑惑时,我们就要鼓励学生问难。从现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实在无法才有礼貌地向同学、老师问难。

质疑出成效,问难效果快,能直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在提效增质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大胆问难。

三、引导学生比中求异化解概念教学难度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这些是比较抽象的,是影响我们提效增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化解概念学习的难度,增强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必然要思考的紧迫课题。多年实践表明,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质,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因此,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为此,我们就可采用比中求异,联系对比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区别概念的异同,防止概念混淆而产生负迁移效果。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与用分解质因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防止概念的混淆。如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几个概念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不同点是我们的确定采取什么方法的关键所在。学生们最后在比中发现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单位“1”,师生共同编出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顺口溜:找单位“1”,定单位量;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末知用除法;“多”就用加,“少”就用减,千万别忘记。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差异性比较小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更容易混淆。如“增加了”与“增加到”、“整除”与“除尽”、“时刻”与“时间”等,在教学此类概念时,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概念、术语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当然,要让学生数学教学效果更明显,我们还应丰富提效策略,让更好的好方法作用于课堂,使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在这几年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通过边实践边反思总结的方法,积攒了很多方法策略,这些策略只要教学内容和学情整合起来,就能实践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红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J].学园,2015年。

[2]盛开林,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探究[J].教育科学,2017年。


点击次数:102  发布日期:2019/5/1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