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 巴桑顿珠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
巴桑顿珠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中心小学)
数学是一门极具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调控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环境 激发兴趣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它一般是指课本中的每一章节,教师需要通过讲授课本的每章节的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中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分主次难易,平辅直叙,自然体现不出节奏感,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环境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突出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难点,做到详细得当,精细协调。教学中,对重难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击,节奏宜缓。”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先出具了一组数15 ,21,105,1005,2034,2432780,随后让学生判断哪个数能被3整除,哪个数不能被3整除。题目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15和1005能被3整除,因为个位上是5,这显然受到了前一个内容“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五个数很顺利,回答到第六个数2432780时,学生只能埋头苦算了。这时,老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数字,老师来判断。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数字都能迅速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学生非常好奇,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办法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大家想知道我是用什么办法来判断的吗?”老师这么一问,使学生兴趣盎然。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计算题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语言学习环境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里安全、自由、轻松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能有丰富的、自由的想象。在教学中师生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语言关系,确保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助于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的措施。态度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征,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言行。经常和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具有平等权利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质疑,多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教一年级数学《小小商店》时,“小朋友,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引入“请小朋友帮个忙,在组长带领下把商店中商品分成玩具、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类,比比哪个组分的又对又快。”“在买东西的时候要认识什么呢?(人民币,物品价格),第一关认识人民币,教师出示人民币,学生在练习纸上写下来。第二关读商品价格,教师出示价格,请学生读出来。第三关,计算人民币,教师出示一些人民币组合,让学生在纸上写出是多少钱。”完后,“谁来当售货员?”“现在就请你们带上小钱,里面有5元钱的购物资金,开始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吧?”把你买的商品钱数填写“小小理财表”,组内交流自己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最后,请学生向全班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购物成果。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师生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激发创新欲望,实现算法多样化。
三、创造教学过程的多样化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丰富多彩、开放型的、永远吸引学生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学思路的深浅来讲授灌输而应做到张弛有序,不断转换教学活动,变换形式。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不把法则的得出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1、主动猜想,多种算法。数学猜想是探索性思维,它能帮助人们迅速地发现事物的规律并给人们提供解题的线索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教学14×0.5=?时,我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学习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2、验证猜想探究方法。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促使学生从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例如,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9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学生一般有下面两种解答:①6×4÷2-9=3(分米); ②(6×4-9×2)÷2=3(分米)。经过教师在多媒体引导发现,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用和减去长,剩下部分是宽的长度:即6×2-9=3(分米)。还有的会根据图形变化,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9-6=3(分米),相应的宽就是6-3=3(分米)。让学生重点探索后,在相互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掌握基本算法,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总之,数学课堂要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超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充满活力的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实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产生变化多端、仪态万千的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