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探索说明文中的真知、真味、真趣 陈利

探索说明文中的真知、真味、真趣

——《“打扫”森林》说课设计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陈  利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说明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比较实用的文体,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体意识   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说明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比较实用的文体,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四下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启示》中的其中一篇《打扫森林》,我将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阅读要求,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板块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说明文中的真知、真味、真趣》。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四下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其中《“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森林打扫干净了,再也见不到昔日的灌木、杂草、枯枝败叶了。可是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林务官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以前的鸟语花香不见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消失了,好心办了坏事,可见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这篇文章有以下特点:

1.立题新颖,用心独到引人入胜

按照一般常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就是打扫房间,打扫教室,打扫卫生区域,打扫屋子庭院,却没见过打扫森林,甚至也没听过,你想啊,森林那么宽,那么广,那么密,林木似海,一望无际。枯枝败叶经过多年的堆积好似厚厚的地毯,林内杂草丛生,飞禽走兽遍布其中,怎么去打扫啊?可偏偏就有人这么做了。《打扫森林》这个题目多么精致、新颖啊,一开始便抓住了读者的心,所以,这个题目大有文章,必须多下功夫。

2.讲故事明道理,娓娓道来引起读者兴趣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使人读着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感悟颇多。那个林务官一上任便下了一道命令,将森林打扫干净。作者在课文中连用了两个“统统”还加上了一个“连、、、也不放过”。足见,打扫得多么多么彻底呀!可没想到森林的美好面貌只是暂时的、瞬间的,从此森林因林务官的一时异想天开而遭了秧。足见,课文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尊重他,不能随意破坏他,如果随意破坏,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教学理念

以学校静美文化理念为指导,结合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年段特点,建构以“学”为中心的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方式,教给孩子可以触摸的思维训练方法,即教画关系图的方法理解本文,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热爱科学、热爱自然。

三、学情分析

科学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因此,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根据年段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文体特征,抓住契机,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孩子们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已从自然之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并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我们在紧扣单元主题的同时,继续加强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打扫森林》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走近故事,感悟故事,并从简单的故事中明白不简单的含义,并获得启示。

2.体味说明文语言简练准确的特点,通过画关系图,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知识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五、重难点的处理

《打扫森林》这篇科普知识短文,语言简洁,逻辑严密,科学性强。文章提到的“生态平衡”“互相联系”等概念,科学性较强,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分析得过多,极容易上成科学课、生物课,大大冲淡语文味,为突破本课难点,就用这几条线来设计本课教学:

1.一条教学主线。用森林需要打扫吗?这个问题来贯穿全文的教学,再辅助设计森林打扫前后的景象来牵动教学,引起学生对森林毁灭的情感共鸣。整条线索脉络清晰,课堂也会更加清晰。

2.一则故事。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一个故事加一则启示,一个“因”加一个“果”,所以,故事是起点,故事是支点,故事是根本,在初读课文后,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孩子讲故事,把故事讲明白讲透彻,对为后文孩子明白启示打下坚实基础。

3.一条关系链:科普文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性较强的语句,如果教师加以繁琐的分析,孩子们不仅学得苦不堪言,甚至会将自己套入到生硬的科普语言中去。于是,就设计一条事物之间的关系链来帮助理解课文,突破教学难点。

4.一个情感的碰撞

前面所有的教学,只是为后文明晰道理做铺垫,在教学中出示一段生态学家的话来全班齐诵,将孩子关爱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六)教学流程
  《打扫森林》的教学结构从总体上分为五大板块:

版块一、轻松开场,激趣导入

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几组图片,找找两幅图之间的联系,在交谈氛围中来导入本课的学习,轻松活泼又主题鲜明,孩子们在找寻联系的过程中,初步明白原来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轻松铺垫后文的教学。

这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

轻松开场,探索说明文教学的“真趣”

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在教学伊始,就用看图片找联系的形式来开课,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学习情景,极大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块二、思维导图,初识文章结构

(一)质疑课题,“打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学贵质疑,而题目又是文章的眼睛,所以,质疑课题,对理解课文很有帮助。也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

而在训练孩子概况能力的时候,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方法的指导,先和孩子一起来谈谈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向,再让孩子们借助这个思维导图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大降低了孩子概括的难度,而且还能抓住文章重点概括得精准、简洁。

版块三、明打扫前后的变化——激起保护森林的“情”

《打扫森林》这篇课文行文眉目清晰,先故事,后启示,有条不紊,那我们就先学故事吧,走进故事,去找寻森林打扫前后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一)感受森林打扫前的美景

1.在你的印象中,森林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指出:创设说写实践的情景,妙趣横生地习得语言,说明文也不例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森林美景的感受,有意识让孩子妙趣横生的习得语言,训练表达。

2.在孩子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再配乐欣赏一组森林美景的图片,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孩子对森林的喜爱之情。

(二)感悟打扫后的景象

这么美的森林却因为林务官的打扫,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随后再来感受森林打扫后的景象。在感悟文章动词的过程中,在形象直观的图片对比中,感受到打扫森林,实则是对森林的毁灭。

设计理念:巧创森林前后情景对比,让科普说明文教学多点“儿童科学的趣味性与情感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一个个巧妙的情景,“诱”孩子去亲近文本、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学习变得妙趣横生,打破说明文教学死板的瓶颈。

版块四、深入研读——获取表达方法,探索文章的“真知”

     在上一个版块的铺垫之下,再出示这个问题来统领学习:森林需要打扫吗?深入研读第五自然段,画出关系图,得出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知识。

(一)找联系

1.出示第五自然段,孩子自由读这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先用用联系上下文及图片展示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名词:灌木丛、腐殖质等,加深孩子对课文的理解。

2.再回课文:然后让孩子们思考: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呢?

让孩子们去文段中找一找,初步确定关系图中的主要事物。为下个版块画关系图做铺垫。

(二)画联系

1.领着学

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开始教孩子画关系图的方法了。我们就以这句话为例子来教画关系图的方法:

第一步:读课文,找事物

这段话中哪些是关键事物呢?请圈画出来,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段话主要讲的是枯枝败叶的变化过程,于是,就有了这些事物。

第二步:用箭头来表示事物变化的方向。

第三步:批注关键词语来进行补充说明。

最终大屏幕上出示画关系图的方法。总结学法,为下面小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设计思路:先教方法,再让孩子习得终身实用的方法。达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扶着学

随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按照上面的学习任务,逐一完成。再用这个评价方式来比照评价孩子们画关系图,加以改正,从而教会他们画关系图的正确方式。

①关键事物要定准

②箭头指向要明确

③批注一定要简洁

④色彩搭配要合理

3.放手学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阅读材料《蛇和庄稼》,并让孩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通过画关系图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理念:教是为了不教,余校长也多次提出桃源小学“以学为中心”的静美课堂,则是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学,而在这个版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孩子学习的痕迹,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习得方法,习得智慧,习得思维的方式,为以后学习这类文章充分奠基。

(三)说联系

而后出示这个关系图来交流森林毁灭的原因,

设计理念:这个版块使孩子们从文字中来,到思维关系图上去,再从思维关系图到文字的表达,真正做到训练孩子的语言,训练孩子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版块五、明道理——感悟文章的“真味”

1.孩子讲清楚了关系图,随后解决前面所留下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让孩子说一说,揭示道理。相机板书:遵守自然法则 保护生态平衡 ,前文的学习,揭示道理已水到渠成。是的,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打破这个平衡。

2.再出示这样一段话,用晨诵的形式来进行诵读。将保护自然的情感推向高潮。

设计理念: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叶圣陶)整个板块凸显教学的趣味性和情感性,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说明文的欲望。

3.最后推荐阅读几篇与课外类似的文章,去读一读,还可画画关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让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回归于运用。而这堂课也让孩子学得意犹未尽,最终以完美的姿态结束本课的教学。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先由课堂上生成几张小组完成得关系图,再得出道理:遵守自然法则,保护生态平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21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遵守自然法则,保护生态平衡

 

最后,我想说:在教学说明文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定准目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年段特点来设计教学,带领孩子们在说明文朴实又精准的语言文字中,感悟科学技术的魅力,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训练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金惠惠.巧用关系链,训练学生思维——《“打扫”森林》教学一得[J].小学教学参考,2016,34.

[2] 许璐琳.浅议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6,11:86-87.

[3] 廖贞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感性探索[J].亚太教育,2015,30:12+36.

[4] 张百霞.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9:138-139.

[5] 刘月.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观的现代理念[J].科技展望,2015,16:184.

 

 


点击次数:147  发布日期:2019/5/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