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印采红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印采红
(湖北省鹤峰县邬阳乡民族学校)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和创造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比较讲究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错落和修饰的美感,所以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便于学生接受和领会。而且,语文借语言“中介”能给人展示花草树木的自然美、人性人情的社会美和典型形象的艺术美,因此它能把人带入辉煌灿烂的美的境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就这一特点而盲,语文学科进行美育有一种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没有给美育以应有的地位,很多时候只是一味地进行分析和讲解,语文课变成了干巴巴的,致使学生不知语文课中包含有艺术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单调、死板和压抑,缺乏审美艺术性,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乐学”的情境,激不起学生对获取具有美的因素的语文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对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的能力欠缺和人格的不健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设出一种美的情境,让学生在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而又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第一,目的性。语文美育决不是“为美而美”,如果以此为满足,语文美育必失去了它所担负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时刻不忘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必须以这一最终目的为出发点来选择施教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因为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离开这一展终目的,偏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施教者任何苦心经营”只能是徒劳无功的。
第二,示范性。语文美育无论是课堂知识教学,还是现实指导观察,都不是学生自己盲目地乱摸乱撞,它主要是通过教师具有示范性价值的一系列活动来进行的。这种示范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修养和施教者的讲析上。教师的讲析不能只是对美学知识的介绍或对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的现实性描述,一定要有系统地、透彻地将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思路、方法和途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举出成功的范例。不仅如此,还要与训练紧密结合,可以提供一个类似的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去仿作、仿析。只有这样,语文美育的实施才是有效的。
第三,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般来说是间接的、理论性的,无论教师怎样细致地讲析,学生获得的只能是书本上的审美知识。要实现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必须经过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这一转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课文美育有多种途径,自然、社会、艺术是我们尽情驰骋、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此,语文教师应放开眼界,把学生引向具有真情实感的现实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刨造美,这样学生才箅是真正具备了审美能力。
第四,渗透性。语文美育是依据教材固有的美的因素,运用美的操作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它寓情感陶冶于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之中和课内外教学的读写训练之中。这一点与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是相似的。渗透性是语文美育区别于其他诸学科美育的显著特征。以往我们的语文美育有的教师只是零星的讲一些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美学知识。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潜移默化的教育规律,在“润”字上下功夫,要把审美教育化为春雨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美的思想情感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用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领悟。
第五,整体性。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系统下属的一个子系统,它也是一个时空统一的有机整体。以往我们的语文美育.在时间顺序上.断断续续、走走停停,缺乏连贯性和层递性;在空间联系上.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其实,语文美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一个静态的结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志审美教育的阶段性,要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坚持广泛吸取、借鉴模仿、自主创造这样三个演讲性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审美教育的系统性,要方式多样,途径广阔,坚持课内讲读、课外观察、实际训练这样三个方向性的静态联系。这样语文美育就成了一个运动着的整体。毫无疑问,这样十分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总之,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育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举措。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