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杜雨娟
兴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杜雨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正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转型。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激活课堂生命力、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结合低年级识字、中年级阅读、高年级写作等不同学段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情境创设、生活链接、多元评价等策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中实现语言建构与精神成长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课堂;生命的活力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主体作用发挥的内因。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状态接受教学信息。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由“厌学”走向“爱学”、由“爱学”走向“学会”、由“学会”走向“会学”和“善学”,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方法探索。
一、现状反思:语文课堂为何“沉默”?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仍存在“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闷”的现象:一是内容脱离生活,教材中部分课文因时代或地域差异,与学生经验产生隔阂(如《草原》《威尼斯的小艇》);二是方法单一固化:机械识字、重复朗读、模板化写作导致学习倦怠;三是评价功利化,过度关注分数,忽视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
人教版教材编委崔峦曾指出:“语文课堂应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唯有唤醒学生兴趣,才能让课堂从“沉默的剧场”转变为“生长的沃土”。
二、理论支撑:兴趣驱动的课堂成为可能的依据
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脑科学依据,兴趣能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促进多巴胺分泌,增强记忆效果;二是建构主义视角: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兴趣是连接新旧经验的“粘合剂”;三是人教版教材理念,现行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为兴趣化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如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
三、实践路径:让兴趣在课堂中“生长”
(一)低年级识字:在游戏中触摸汉字的温度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通过象形字识字,教师可设计“汉字变变变”游戏,在语文课堂上就可通过这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动态演示,用多媒体展示“日”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配以儿歌“圆圆太阳挂天空,一横一竖记心中”;二是身体识字,学生用肢体摆出“大”“人”等字,在互动中感知汉字构形规律;三是生活拓展:布置“寻找生活中的汉字”任务,拍摄超市标签、路牌等,制作“汉字小报”。
案例:学习《对韵歌》时,教师将生字制成“拼音魔方”,学生转动魔方拼读词语,成功者可获“识字小达人”徽章。游戏化设计的教学实施能使识字正确率大幅提升。
(二)中年级阅读:在情境中与文本共情
情境是兴趣的生源地,用情境赋能兴趣的生长是最简单和直接的实施做法。以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设计“角色体验式阅读”就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情境中与文本共情:一是创设戏剧情境:将教室布置成“文物博物馆”,学生佩戴陶罐、铁罐头饰,分角色朗读;二是思维碰撞:抛出问题“如果你是铁罐,会如何回应陶罐的谦虚?”引导学生续写对话;三是跨学科链接:结合科学课“金属生锈”实验,观察铁罐变化,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通过教学实践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情境教学后,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5%提升至92%,86%的学生能主动联系生活谈启示。
(三)高年级写作:在真实任务中表达自我
兴趣培养不能停歇,应持续将其贯穿在语文课堂中。到了高年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仍需要兴趣作动力。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单元,可设计“人物微电影”项目:一是素材采集:学生用一周时间观察家人、老师或同学,记录典型事例与语言特点;二是脚本创作:模仿《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细节描写方法,撰写3分钟微电影剧本;三是成果展示:利用班级投影仪播放“微电影”,观众通过“弹幕”实时点评,作者根据反馈修改。通过这样的教学实施,我们在对比中发现有90%的学生作文出现个性化表达,如“妈妈生气时,眉毛会跳起八字舞”等生动描写,远超传统教学成效。
(四)评价革新:让进步被“看见”
走向“师说”和“分论”的旧评价桎梏的有效方式就是革新,采用现代流行的评价方式进行实施,一是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朗读录音、创意作业、同伴互评等,记录语文素养发展轨迹;二是趣味勋章系统:设计“朗读之星”“提问达人”“想象大王”等电子勋章,累计积分兑换“免作业卡”;三是家长参与评价:通过“亲子共读记录卡”,将家庭阅读纳入评价体系。通过这样评价,其带来的反馈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指数大幅提升,主体性变强。
四、反思与展望
兴趣驱动的语文课堂需警惕两大误区:一是形式化倾向,避免为游戏而游戏,需紧扣语文要素(如《青蛙卖泥塘》中的对话练习);二是浅层化风险,防止过度娱乐化,需通过思辨性问题(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真的会倒吗?”)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做好当前的语文教学外,我们展望未来实施,可探索AI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如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点,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让课堂焕发更持久的生命力。
结语:当学生的眼睛因发现汉字之美而发亮,当他们的笔尖因表达真实情感而流畅,语文课堂便真正成为了生命成长的摇篮。兴趣,正是那把开启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它让知识不再冰冷,让课堂充满温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语文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刘学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J].教育学,2022.
[2]温儒敏.用好语文教材培养核心素养——兼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语文建设,2019(6).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